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安永《產業脈動》報告剖析全球醫療科技產業

安永《產業脈動》報告剖析全球醫療科技產業
2014/10/20-魏君頤  

儘管全球醫療科技產業在2013年挑戰不斷,但財務績效仍維持在近幾年微幅成長的水準。根據安永日前發表的年度醫療科技報告《產業脈動》指出,醫療科技產業除了面對市場與法規的壓力之外,更應正視商品化趨勢的威脅。

為了解商品化現在與未來的影響力,安永針對四大醫療科技市場(英國、美國、德國與西班牙)的醫療科技設備採購進行調查。經訪談162名受訪者後發現,除非產品能展現成效,或降低醫療成本,否則價格仍是影響採購決策的關鍵因素。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營運長張嵐菁分析,隨著採購決策愈來愈集中,決策的影響力已從醫師變成醫院的行政管理層,過去採購醫療設備所重視的品牌、品質與設計,已逐漸被價格取代。為了讓產品差異化,產品設計與行銷策略,必須著重於顯著改善患者使用成效以及降低成本的方式。

影響採購決策因素改變

調查指出,77%受訪者將價格視為採購醫療科技設備的主要因素。然而,受訪者也預測未來3年削減成本措施的重要性降低,聚焦價值與成效的健保改革方案才是首要之務。

此外,執業醫師未來3年在採購決策上的影響力比財務與採購部門低。值得注意的是,醫療設備採購決策的關鍵因素,現在與3年後相比,「醫生對特定設備的偏好」從55%下滑至27%;「易於使用的設計」則從32%減少至22%。

反觀目標價值與成效的評估對採購決策的影響日益顯著。有51%的受訪者認為「數據證明臨床結果」是現今最重要的因素,且62%認為3年後此因素的影響最大。風險分攤協議的重要性則從現今6%躍升至3年後的25%。

《產業脈動》報告也討論了年度財務績效、融資與交易趨勢。隨著總體經濟環境逐漸復甦,截至2014年6月,醫療科技公司市值明顯上升,營收已連續12個月溫和成長,不僅強化現金部位,亦藉由購併活動,深化產品與服務。值得關注的財務績效包含,營收成長、IPO銳增、融資依然強勁及交易活動增加等現象。

歐美上市醫療科技公司2013年營收總計3,362億美元,較2013年成長4%,但仍低於金融危機前的成長率。而過去12個以來(截至2014年6月底),醫療科技產業經歷了近年最強一次的IPO熱潮。歐美總計有31家公司上市,籌資額高達15億美元,同期成長600%。

此外,自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醫療科技產業融資額高達273億美元,其中有71%來自債券交易。雖然比2013年減少14%,但融資額已名列2008年以來第二高。美國企業佔總融資額最高,達222億美元。創投則為44億美元,相較同期42億美元,仍穩定成長。

而截至2014年6月止,歐美醫療科技產業購併總值856億美元,成長了135%。若扣除交易額逾100億美元的「超大型交易」(megadeals),則有293億美元,仍成長28%。

醫療科技產業的購併活動如此熱絡,主要是因為企業可藉由購併擴展業務範圍與市場,尤其是前進新興市場,有相當大的助益。而在股東現金報酬的部分,醫療科技公司透過營運產生的淨現金有57%回報給股東,高達167億美元,較2012年增加7%。

張嵐菁營運長指出,儘管醫療科技產業持續展現活力,《產業脈動》報告進一步證實了傳統競爭規則的影響力愈來愈小。台灣醫療科技產業面全球趨勢變化,應實行新的策略,才能維持成功。雖然各家公司選擇的策略各有不同,但必須找到新的方法證明產品能幫助供應者實現最高品質的照護水準,並建立市佔率,同時降低系統的成本,以因應商品化趨勢的衝擊與風險。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安永《產業脈動》報告剖析全球醫療科技產業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id=0000397588_FL16XPFT7TKJRJ9YTL9JB&ct=1#ixzz3GhDjNfd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