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新創公司嶄露頭角 瞄準市場需求為首要任務
2014/10/20-詹主晧
近來機器人成為科技界的當紅炸子雞,許多以機器人為題材的新創公司也慢慢冒出,在創投公司的投資組合中亮相。不過,和撰寫程式為主的網路平台新創公司相比,截至目前為止鮮少有機器人新創的成功案例。專家建議,主攻日常生活中特定的需求,市場才會有規模,機器人新創公司才能成功。
機器人已經不是科技界最新的題材,過去雖然日本豐田的ASIMO和美國的iRobot清掃型機器人曾經當紅一時,卻也沒有引起全球性的迴響。不過,近來因為資通訊科技的發達,物聯網和智慧家庭等概念成型,讓機器人站上下一個世代的科技舞台。
來自俄羅斯的創投家Dmitry Grishin,自從2012年便開始專注投資機器人公司,根據IEEE Spectrum報導,Grishin以2,500萬美元創立了專門投資機器人領域的創投公司Grishin Robotics。然而,Grishin Robotics草創時期受到同業質疑,認為機器人仍屬於科幻小說的世界,離商業化的目標距離過遠,是個收益率低、風險高的領域。
自2013年起,Google、Apple和雅馬遜等科技業龍頭,更馬不停蹄地購併機器人、無人飛行器公司以及擁有關鍵技術的研發團隊,讓機器人儼然成為家喻戶曉的關鍵字,同時也吸引了專業的創投公司進入。
美國投資於機器人新創公司金額逐年成長,根據機器人媒體Hizook整理,投入機器人新創公司的投資金額,從2011年的1.6億美元成長至2013年的2.5億美元,投資家數從2011年的14家成長至2013年的19家,顯示機器人這個題材逐漸受到創投界的重視,將從科幻世界步入日常生活。
對於近來極速升溫的機器人創業投資熱潮,Grishin態度卻趨轉保守,認為機器人新創公司的藍海地圖已經由夢想家描繪好了,現在需要企業家一步步地探索實現。
Grishin進一步解釋,目前檯面上的機器人新創公司,部分空有標新立異的機器人設計,產品內涵無法貼近市場需求,經營團隊缺乏嚴謹的商業計劃,未能將有限的資源效益最大化。
對此,Grishin建議以機器人為題材的新創公司,必須深入消費者的工作場欲和日常生活,觀察是否有重複性高並且可被取代的瑣事,以此為核心開發高度客製化的產品,如此導入機器人才有實質的效益。
機器人已經不是科技界最新的題材,過去雖然日本豐田的ASIMO和美國的iRobot清掃型機器人曾經當紅一時,卻也沒有引起全球性的迴響。不過,近來因為資通訊科技的發達,物聯網和智慧家庭等概念成型,讓機器人站上下一個世代的科技舞台。
自2013年起,Google、Apple和雅馬遜等科技業龍頭,更馬不停蹄地購併機器人、無人飛行器公司以及擁有關鍵技術的研發團隊,讓機器人儼然成為家喻戶曉的關鍵字,同時也吸引了專業的創投公司進入。
美國投資於機器人新創公司金額逐年成長,根據機器人媒體Hizook整理,投入機器人新創公司的投資金額,從2011年的1.6億美元成長至2013年的2.5億美元,投資家數從2011年的14家成長至2013年的19家,顯示機器人這個題材逐漸受到創投界的重視,將從科幻世界步入日常生活。
對於近來極速升溫的機器人創業投資熱潮,Grishin態度卻趨轉保守,認為機器人新創公司的藍海地圖已經由夢想家描繪好了,現在需要企業家一步步地探索實現。
Grishin進一步解釋,目前檯面上的機器人新創公司,部分空有標新立異的機器人設計,產品內涵無法貼近市場需求,經營團隊缺乏嚴謹的商業計劃,未能將有限的資源效益最大化。
對此,Grishin建議以機器人為題材的新創公司,必須深入消費者的工作場欲和日常生活,觀察是否有重複性高並且可被取代的瑣事,以此為核心開發高度客製化的產品,如此導入機器人才有實質的效益。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機器人新創公司嶄露頭角 瞄準市場需求為首要任務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id=0000397292_DC33POPC87K6XS3YNOBFB&ct=1#ixzz3GhEkT3E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