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Tesla PowerWall & Gigafactory

從幾個數字看中國2015年預計装17.8Gega 

Tesla 目前在蓋一個用太陽能及風能力自己足的35Gega W 工廠 (2020)。
1)比現金全球鋰電池廠加起來還大
2)鑽石形狀,充分利用地形,設備GPS
安装
3)近日開啟家用電池市場, Tesla Power Wall,10MW只要USD3500. 
解决石化燃料污染及長遠短缺(提及太陽是每日及週而復始可用而且最潔淨)
另外解決傳統電池大不美觀問題。

此一夢想太大,但是Elon已經開啟先河。

Elon Musk Debuts the Tesla Powerwall
http://youtu.be/yKORsrlN-2k

Tesla Gigafactory

Tesla’s mission is to accelerate the world’s transition to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To achieve that goal, we must produce electric vehicles in sufficient volume to force change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With a planned production rate of 500,000 cars per year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is decade, Tesla alone will require today’s entire worldwide production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The Tesla Gigafactory was born of necessity and will supply enough batteries to support our projected vehicle demand.

Gigafactory construction, on November 4, 2014
Gigafactory construction, on November 4, 2014

Tesla broke ground on the Gigafactory in June 2014 outside Sparks, Nevada, and we expect to begin cell production in 2017. By 2020, the Gigafactory will reach full capacity and produce more lithium ion batteries annually than were produced worldwide in 2013.

In cooperation with Panasonic and other strategic partners, the Gigafactory will produce batteries for significantly less cost using economies of scale, innovative manufacturing, reduction of waste, and the simple optimization of locating most manufacturing process under one roof. We expect to drive down the per kilowatt hour (kWh) cost of our battery pack by more than 30 percent. The Gigafactory will also be powered by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with the goal of achieving net zero energy.

The name Gigafactory comes from the factory’s planned annual battery production capacity of 35 gigawatt-hours (GWh). “Giga” is a unit of measurement that represents “billions”. One GWh is the equivalent of generating (or consuming) one billion watts for one hour—one million times that of one kWh.

Gigafactory Announcement in Carson City, Nevada, on September 4, 2014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钱学森談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钱学森的最后“遗言”  

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  人民日报 编辑:2009-11-05
原题: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整理者注:

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那是于2005年 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 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去世得早,很多人不了解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冯·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他毕业以后到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因为卡门的另一位高才生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组建航空研究院,他了解郭永怀,邀请他去那里工作。郭永怀回国后开始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我们一起开创中国的力学事业。后来搞核武器的钱三强找我,说搞原子弹、氢弹需要一位搞力学的人参加,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问题,开始他想请我去。我说现在中央已委托我搞导弹,事情很多,我没精力参加核武器的事了。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郭永怀。郭永怀后来担任九院副院长,专门负责爆炸力学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在我国原子弹、氢弹问题上他是立了大功的,可惜在一次出差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了。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2015/2/25 與企導學生嘉駿一家人及家人午餐

嘉駿目前在旺旺中國工作,能夠在有限的假期帶老婆及女兒(紫瑜)到淡水來一起午餐,真是難得。小朋友在午餐,天真及玩樂中,和我的兩個大朋友相比,正正相反。相同的都是在成長及娛樂,一方看手機及迷漫畫邊進食,小朋友拿著湯匙及义子一口口學習如何吃義大利麵及雞塊。從似乎平淡而互動的過程,幸福的感覺一分一秒的印在每人心中。希望每天每秒都珍惜身邊的成長喜樂,有著那份最純真的的好奇心。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原來幸福是這麼一回事

原來幸福是這麼一回事

1988年4月,
霍華德金森24歲,
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系博士。
他畢業論文的課題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
為了完成這一課題,
他向市民隨機派發出了一萬份問卷。
卷中,有詳細的個人資料登記,還有五個選項:
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

歷時兩個多月,
他最終收回了五千二百餘張有效問卷。
經過統計,僅僅只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來,霍華德金森對這121人做了詳細地調查分析。

他發現,
這121人當中有50人,是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
他們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事業的成功。

而另外的71人,
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婦,
有的是賣菜的農民,
有的是公司裡的小職員,
還有的甚至是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
這些職業平凡生涯黯淡的人,
為什麼也會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通過與這些人的多次接觸交流,
霍華德金森發現,
這些人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然,
但是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

那就是他們都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
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
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很受啟發。
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論文總結: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
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
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

如果你是平凡人,
你可以通過修煉內心、減少欲望來獲得幸福。
如果你是傑出者,
你可以通過進取拼搏,獲得事業的成功,
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

他的導師看了他的論文後,十分欣賞,
批了一個大大的「優」!

畢業後,霍華德金森留校任教。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
如今,霍華德金森也由當年的意氣青年
成長為美國一位知名終身教授。
他把那121人的聯繫方式又找了出來,
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
對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回饋回來了。

當年那71名平凡者,
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
這些年來,
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
(他們有的已經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
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
也有的人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
但是他們的選項都沒變,
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
仍然堅持的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
23人選擇了「一般」。
有16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職,
選擇了「痛苦」。
另有2人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
霍華德金森陷入了深思。
一連數日,霍華德金森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

兩週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
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在論文中,
霍華德金森詳細敘述了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
論文結尾,他總結說:
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
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
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
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
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無數讀者讀了這篇論文之後,都紛紛驚呼:
「霍華德金森破譯了幸福的密碼!」
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華盛頓郵報》一天之內六次加印!


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
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
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
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杜克大学的经典:13幅逻辑图,改变你的生活轨迹


内容提要


杜克大学作为全球排名第7的大学,在全球教育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今日借杜克大学的13幅逻辑图与您一块探讨关于生活的哲学,这13幅图将帮助您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为、目标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让你选择正确的方式去实现心中所想与所需。



1
什么是生活




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缺乏对自我的认知而错过了我们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见错过了那些最美好的东西。


“Payclose attention. Thisisyour life.”


请留意生活中的细节,这是你的生活


2
明天比今天更重要




人们总是过于在意那些重要的决定 (比如接受什么样的工作或者职位) 但是实际上明天总是模糊的。潜心规划,向你认为最好的目标大胆进发,要知道,很少有所谓完全“正确”或是“错误”的决定,因为它们只不过都是一个让你的生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台阶。


认真地思考,清楚滴知道自己的追求及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是神马,这是航行中的灯塔,没有了这个灯塔,前行的路上就会有更多“错误”的选择,今天-明天是一条不可逆转的路,珍惜每个当下及生命中的过客。


3
获得满足感




和你得到的实物相比,你可以从和别人建立的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满足。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错误地追求“物质”所带来的快感,就如我常说的,钱绝对不是我们人生的追求,它只不过是满足我们需求的工具而已,可是很多人只看了工具,却没有想清楚,努力获得这个工具用来干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


(1)钱有了,却无所事事;


(2)钱没了,所有的精力及焦点都陷入到“求生存”的状态,几乎没有心智考虑幸福的事情,然后越来越穷,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4
体现生命的价值




在这里的“头衔”是指他人的评价,也就是所谓的面子,我们往往太在意他人的评价而忽略了自己最真实的需求,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外面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挺有意义:“里面只有别人,没有自己”,真正的忽略了别人的评价。其实,我们在生活的道场中要认真的反思与修行。尊重人比尊重头衔重要,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


外面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里面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5
不要轻易说“不”




学会重新认识拒绝。当你努力想要成为领导者或者建立公司的时候,人们会经常告诉你“不行”。但是与其把这个NO视为事情的结束,不如把它看作一个寻找原因的机会:你是不是找了错误的人?你是不是还没有展现出你具有承担这个新责任的能力? 水滴石穿,NO会变成另一个等待,学习和再次尝试的机会。


其实人们最大的问题在于遭受拒绝的时候“郁闷”的心情,由于情绪的影响我们不愿意发现自己的问题,而更愿意用找借口的方式去处理,因为这个过程中是逃避了“发现自己问题”痛苦,就像吃了止疼药,虽然现在不疼了,可问题还是会出现,因此多去“求证为什么”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模式。


6
挑战自我




“Find a place where you canbechallenged. Ask yourself: Am I proud of my work?”找到一个挑战自己的事业。自省:“我是否为我的工作感到自豪”?


这是一幅很有意义的图,如果你不去热爱你的工作与生活,不能发现工作与生活中的价值,再大的努力你的人生体验都会停留在峰底。


7
别害怕不确定性




别害怕偏离你的计划,勇敢的接受不确定性。那些在你感情,工作和生活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东西往往都是很Cool而且很值得你尝试的。


其实偏离计划的事情,往往可以帮助自己打破“舒适圈”,在早些时候,南哥会选择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当然这些事情不会带来太大的负面情绪与结果,然后反思这个过程,个人的成长还是蛮大的,所以尝试你没有尝试的是一种进步,有时候也很Cool!


8
回顾过去的经历




当你进入你人生的新阶段,别忘了停下来回头看看,去发现你过去经历的意义。它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你是谁,将到哪里去,如何去那里。


这真心是一个不错的建议,所有的经历没有反思则这份经历就失去了成长的意义,如果一直按照一个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经历再多结果也是一样,不管是工作还是感情都符合这条规则。


9
受到教育不等于聪明




“Never confuse beingeducated withbeing smart。”别把受到教育这件事和聪明这件事混为一个概念。


特别是在中国,别把自己的高等教育当回事,即便你的学历再高,让你说出小学五年级第一篇语文课文的题目时,你恐怕早已经不记得了,真正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及优秀的品格才是职业发展的源动力。


10
阅读能激发灵感




广泛的阅读,热情的阅读。创造力是一个必需的生存技能,而一些灵感就来自于你没有期待的来源。


这是一幅需要铭记在心的图画,你阅读的越多你的灵感就越多,找到恰当的书籍,在阅读时候并联想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


11
诚实比什么都重要




“Be true to yourself. Bewilling tolearn and to be coachable.”诚实的对待自己,愿意学习,愿意被指导。


关于诚实我们被这个社会教坏了,导致我们有一部分人不能诚实的对待别人,更不能诚实的对待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诚实地对待别人是真诚+真实的想法,所谓诚实的对待自己就是认清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清醒,能够允许自己的喜怒哀乐!


12
拥有感恩的心




“Give back—servefrom a sense of gratitude.”回报用感恩的心,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关于感恩的心很多时候被解读为知恩图报,实际上还解读为这是一种幸福生活的方式,因为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内心总是充满了感动,而那些受益者以理所当然的心态,或者是一味的扮演索取者的角色是永远无法感受到这份感动,却时常陷入到得不偿失的痛苦之中。


13
坚持



“Stick with it,and keep moving”坚持,坚持,再坚持。


人生最大遗憾在于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而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明智的选择,谨慎的行动是一种生活的阅历,比如说,你的坚持与倔强用在了人际关系中,这就叫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但是在事业与工作上却很放纵自己,不求上进,这就叫放弃了不该放弃的!


文章来源:围一桌

责任编辑:济生



这一刻,遇见大学

微博:@现代大学周刊

信箱:iuniversity@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