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管好1分鐘,滾出125倍時間複利=窮忙大解放

職場力Career
管好1分鐘,滾出125倍時間複利
窮忙大解放
撰文者曠文琪
一、距離75歲,你知道自己的生命還有多少分鐘嗎?(答案詳見文末)
二、你今天的時間花到哪裡去了?
三、你未來3年,想達到什麼目標?你現在做的,與這件事有關嗎?
如果你沒問過自己上述3個問題,那麼,小心,你的時間帳戶可能正亮著黃燈!
當你點算銀行存款裡的數字時,你清楚自己「時間帳戶」裡的進出數字嗎?畢竟,時間比金錢更寶貴。
跟全球首富巴菲特(Warren Buffett)、台灣首富郭台銘相比,我們的銀行存款就像印度恆河
裡的沙子,微不足道。然而,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就這一點來看,我們與巴菲特、郭台銘是站在同一個起跑點的。
可是,你想過,時間也可以像金錢一樣,發揮複利的效果嗎?在輸家的世界,時間比成果等於一比一(甚至更小)。但在贏家的世界,時間比成果等於一比∞(無限大)。
如果你沒有富爸爸,沒有高學歷,也沒有人脈,你唯一的致勝之道,就是讓你的時間,像金錢一樣,滾出正的「時間流」,不斷製造出資產,而不是負債。
《槓桿思考術》(漫遊者文化出版社)作者本田直之指出,「時間投資得好,就會帶來複利的力量。」
過去,我們把時間當作耗材,用完就沒了。而現代生活中,環繞著竊取我們時間的聰明小偷諸如電子郵件、手機等,讓我們很容易失去時間的主控權。
「我們彷彿生活在一群小蟲之中,生命、時間不斷被啃蝕,」曾在哈佛醫學院擔任二十年教職的哈洛威爾(Edward M. Hallowell)醫師警告,「殺時間(killing time)比燒錢(burning
money)還要糟糕!」
如果你將時間的主控權交給老闆、家人、或朋友,一天下來,你會發現,你的「時間投入」扣掉「時間產出」後,毫無結餘。
日復一日,5年、10年後,你每天早上總是背起沉重的公事包,認真的工作,被時間窮追不
捨,然後晚上筋疲力竭的回家,睡一覺後,明天清晨,繼續工作……,你的工作效果遞減,晉升無望。
你就像把時間存到一個零利率的銀行,甚至負利率的銀行一樣,「時間越存越薄。」別笑,這是發生在多數人身上的現象。請算一下,十年前,你每小時的薪水是多少?現在呢?你可能發現,自己的時薪正在貶值,連通貨膨脹速度都趕不上!
要脫離窮忙族輪迴,就要拿回時間主控權!
你還在列「to do list」?快點思考「to be」,知道什麼不要做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指出,現代人需要「第四代時間管理」, 它跟傳統
時間管理的最大差異是,它不只談事,還談人。
過去,時間管理談的是「to do list」(待辦事項清單),它用的是加法,盡可能的把所有事情
塞入你有限的時間裡,但最後卻常常因為太累,且不知道為何而戰,最後放棄管理時間。
然而,第四代時間管理的重點是「to be」(你想成為什麼?)。你必須先思考,你想成為什
麼?然後,設出優先順序,善用減法,做關鍵的事情。源頭想清楚了,談「to do list」,才有意義。
知道不做什麼,比知道要做什麼,更重要,」寫下暢銷書《從A到A+》(Good to great)的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說,每年初始,他都會列出今年他優先要做的事情,也寫下不要做的事,最後,清單理出來後,他又會再刪除最後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不浪費一點時間在上面。這樣才能專注在重要的事上。因此,要拿回時間主控權,請先從源頭規畫目標開始,按照八二法則分配時間,將精力集中在關鍵的二○%事情,捨棄不重要的。出來的時間,你必須自我投資,去充電、閱讀,或陪伴家人,創造你想要的競爭力資產,譬如人脈競爭力、領導力等。如此,時間流才會出現結餘,用來投資可增加個人競爭力的資產,一步步墊高你的競爭力,提升你的時間效益,成為「時間富爸爸」。
你如何對付時間敵人?要學習說不,辨別事情重要性
猜猜看,一般人之所以時間管理失序,是因為:一、無法辨別事情重要性;二、無力或不願有條不紊的行事;三,缺乏堅持原則的自制力?
「大多數人的答案是缺乏自制力!」但柯維說:「我卻認為,那是確立目標的功夫不夠,而且不能由衷接受事有輕重緩急觀念所致。」
要成為時間富爸爸,你必須歷經三道關卡的淬煉。第一關,你能否對自己誠實?你必須跟自己對談,才能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事。第二關,你能否取捨?定出明確的優先順序。第三關,你能否持之以恆做下去?
時間,是別人搶不走的資產,也是你替自己加薪的最快捷徑。越早做,時間的複利越豐厚,是穩賺不賠的投資術。
「忙碌,只是偷懶的一種形式,那是因為你懶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動。」費里斯說。現在,
拿起紙筆,盤點你的時間效益,擺脫窮忙族,學做時間富爸爸吧!
*距離七十五歲,你的生命還有多少分鐘:
75歲的生命共3,942萬分鐘
如果你現在25歲,你還有 2,628萬分鐘
如果你現在30歲,你還有 2,365萬分鐘
如果你現在40歲,你還有 1,839萬分鐘
如果你現在50歲,你還有 1,314萬分鐘
如果你現在60歲,你還有 899萬分鐘
如果你現在74歲,你還有 52萬分鐘
(原文出處:商業周刊 第1065期)

這就是台灣企業:規模很大、做的事情很小

這就是台灣企業:規模很大、做的事情很小
撰文者黃齊元
「昨天我去了誠品,很精彩,你們台灣書籍的種類真多,連一些很冷僻的題目都有,這些書真的有人看嗎?」
大陸朋友到台灣來,我都會介紹他們去誠品逛一逛,事實上他們的問題我也有想過。
我自己很喜歡看書,但連我有時對某些作品能夠出版也感到驚訝。台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能包容不同觀點,有許多小眾市場,書籍能發行出版社自然有它們的商業考量,重點在於台灣市場的特色乃分裂型(fragmented),且能夠容納小個體的存在。
不過,打開電視,卻是另一番光景。我們的有線電視雖有上百個頻道,但同質性極高,沒有規模經濟,無人投資做有創意高價值的節目,以致雖有自由度卻沒有差異度。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產業是IT電子業,主要商業模式為代工製造。有些企業產值很高,但它只專注於電腦手機內某一個零組件的生產;客戶也不很多,手指頭都數得出來;許多企業既不研發,也不需負責產品終端的通路和銷售,它們的業態叫做「水平分工」。這些企業可能「規模」很大,它們的「商業模式」卻很小。
台灣大多數出口型企業都是水平分工型,只是程度上的差別,比較好的企業會提供更多服務,把它當作自己價值鏈的一部份,比如說鴻海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除了製造,還把研發、倉儲、物流等元素整合進來,但它並沒有去經營終端客戶市場。台灣的成功方程式走了二十年,但現在不靈了,為什麼?因為世界環境正興起前所未有的變化,從「水平分工」走向「垂直整合」,韓國三星掌握了手機從內到外的關鍵零組件,並且有自己的品牌和全球通路。蘋果雖然沒有做製造,但它有超級獨特的創新與品牌價值,利用鴻海和台積電來代工,也創造了一種虛擬的垂直整合。
世界在變,台灣沒有跟著改變,從小咖啡店到大型電腦零組件供應商,大家都沒有在關心商業模式的改變以及資源整合。李安最近到台灣接受訪問時表示:「台灣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遠見,每個人都是單打獨鬥。」
李安不僅有創作力,他還懂得整合,將全世界各種資源連結在一起,創造融合東、西文化的視覺新體驗。施振榮先生最近表示每個人都要懂得做「兼商」,也說明以商業能力實現創意的重要性。商業能力的提升,需要豐富的人生經驗和視野,台灣人若沒有經歷全球文化的洗禮和淬鍊,很難自我提昇到更高的境界。
1994年時獵人頭公司來找我,希望挖角我去另一家美商當台灣區總經理,我覺得年輕人最重要的是培養廣泛的能力不只是錢,所以婉拒了他們的邀請。
但這家獵人頭公司很厲害,他倒過來問我,有沒有那一種情況是我可能會動心的?我告訴他們2014/11/9 www.businessweekly.com.tw/KArticlePrint.aspx?id=3623&type=Blog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ArticlePrint.aspx?id=3623&type=Blog 2/2
一定要和個人成長性有關,比如說到中國大陸(跨地域),或者是改行做創投(跨領域),沒想到其正好受另一家歐商委託尋找中國的總經理,當年底我就轉到上海去工作了,這對我後來事業發展是一重大關鍵里程碑。
周末讀了有「印度洋上最偉大廚師」封號的台灣人江振誠的自傳《初心》,欲罷不能,連看了兩遍,書中生動地描述一個台灣人如何能在十年內達到全球登峰造極的境界。
江振誠20歲就當上台灣餐飲史上最年輕的法國料理主廚,後來他抓住偶然機會,遠赴法國米其林三星餐廳學習,一句法文都不會說,從削馬鈴薯皮開始做起,25歲便升為執行主廚。
今天,他在新加坡開了以個人名字為名的餐廳,只有不到三十個座位,五個廚師,被紐約時報選為「世界上最值得搭飛機來品嘗的10大餐廳」,新加坡政府稱其為「最值得來新加坡的44個理由」之一,他是怎麼辦到的?除了極端的勤奮努力外,江振誠的海外閱歷鍛鍊了他遊走世界舞台的能力,從巴黎到東京,上海到東非賽舌爾群島,橫跨歐、亞、非各洲。
江的料理融匯東西精華,他的創意提升到個人體驗式行銷的境界,用食物和客人溝通,創造無與倫比的感動。更難得的是,他有卓越非凡的領導力,在各個地方展店都能有效組合當地人才、食材,並和本店異中求同。值得警惕的是,江認為若和日本、歐洲、東南亞甚至中國比較,「台灣已經沒有優勢了。」台灣年輕人不論在抗壓性、語言能力、創意或精準度上,甚至是基礎學習表現都漸趨落後,逐漸失去與世界競爭的能力。我們一向自詡為飲食王國,但在世界級的主廚眼中卻是不及格的,有匠氣,但缺乏在世界舞台上立足的出眾風格與地位。江表示台灣年輕人需要發揮創意的舞台。天馬行空的想法,若沒辦法落實執行,仍然只是不切實際、海市蜃樓的空想而已。從江振誠的自傳可以看到台灣的未來方向,那就是「Taiwanese spirit, world class」只要是世界級,你在那裡都可以將台灣精神發揚到極致。
江的餐廳雖然好像只有水平的一個點,但它卻和蘋果一樣,有強大的創意與品牌,這就是
boutique(精品)的整合價值,它連結了文化、服務和個人獨特的風格,台灣有什麼餐廳是能
讓外國人專程搭飛機來享用的?
「世界是平的」,internet更給予小公司無比的力量,這是台灣的機會,你不一定要像鴻海才能整合資源,江底下的廚師就來自全球各地,但關鍵是一定要有核心競爭力,才能走出去或引進來。政府可能不了解,平坦的世界蘊育了新平台成立的潛在需求,重點不是「台灣人」的平台,而是「世界級」的平台,我們需要重新建構我們的社會,打造新型態的經濟實體。
水平的台灣,你究竟將走向何方?是成為一盤散沙,還是會變成二十一世紀最符合網路精神的創新經濟整合市場?
Source : Business Week